top of page
52558936_385865588752558_842727013166245

「越界華文答問」是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的一個新項目,旨在讓不同華文地區向另外一個地區朋友發問,以達至澄清事實、消除成見及互相了解作用。

過去三個星期,澳門並沒有新增武漢肺炎的個案,很多香港人覺得這是澳門政府的防控工作做得好。究竟澳門政府具體採取了甚麼操施?這些操施是否有效?成功抗疫背後有何其他原因?整個抗疫有沒有造成長遠的影響?華文答問請來了澳門的媒體工作者路家來回答一下。

(論盡澳門圖片)

台灣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將於2020年1月11舉行。現任總統蔡英文贏得民進黨黨內初選,將代民進黨角逐連任,而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則會代表國民黨挑戰蔡英文。根據台灣蘋果日報於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最新的民調,蔡的支持度為41.5%,韓的支持度為25.1%,相差16.1%,蔡英文能夠連任的機會非常高。

一直以來華人地區都很關注台灣政治局勢,越界華文答問團隊,找來了幾位台灣資深媒體人管中祥、鄭國威和曾柏文,以答問的方式向讀者簡介選情,並分成三篇刊出。

(圖片來自柯文哲Facebook)

台灣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將於2020年1月11舉行。現任總統蔡英文贏得民進黨黨內初選,將代民進黨角逐連任,而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則會代表國民黨挑戰蔡英文。根據台灣蘋果日報於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最新的民調,蔡的支持度為41.5%,韓的支持度為25.1%,相差16.1%,蔡英文能夠連任的機會非常高。

一直以來華人地區都很關注台灣政治局勢,越界華文答問團隊,找來了幾位台灣資深媒體人管中祥、鄭國威和曾柏文,以答問的方式向讀者簡介選情,並分成三篇刊出。

(圖片來自韓國瑜及蔡英文 Facebook)

台灣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將於2020年1月11舉行。現任總統蔡英文贏得民進黨黨內初選,將代民進黨角逐連任,而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則會代表國民黨挑戰蔡英文。根據台灣蘋果日報於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最新的民調,蔡的支持度為41.5%,韓的支持度為25.1%,相差16.1%,蔡英文能夠連任的機會非常高。

一直以來華人地區都很關注台灣政治局勢,越界華文答問團隊,找來了幾位台灣資深媒體人管中祥、鄭國威和曾柏文,以答問的方式向讀者簡介選情,並分成三篇刊出。

(圖片來自韓國瑜及蔡英文 Facebook)

香港首富、長和系資深顧問李嘉誠成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抗爭其中一個標誌人物。有他肖像的海報,在街上隨處可見。他更被內地官方機構和媒體盯上,被政法委批評「縱容犯罪」,甚至是促成香港深層次經濟矛盾的元兇之一。究竟他說了甚麼,引來各界反彈?本答問整理背景資料。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CC Attribution-ShareAlike 2.0

中國國慶前夕,豬肉供應進入緊急狀態。有評論指,豬肉引發的危機較香港示威和中美貿易戰更嚴重,這災禍究竟是從天而降?還是人與制度的問題?

由於“元朗襲擊”的出現,本文將簡單概述香港三合會的歷史源流以及在香港歷史上的政治聯繫,很經常會看到警方與黑社會在政治權力與利益的運作下常常互為因果表裡。由於97年後,三合會和警方、政權的關係既少知情人透露;又缺研究者,只能從零星的報道中一見端倪,權作認識當下的另一角度。乾貨在5、7、8三條。(本文為越界華文問答項目邀約,蒙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葉蔭聰參與寫作)

近期由於一系列的衝突,關於香港的警察爭議再度甚囂塵上,香港的警民關係再次跌入低谷,本地民眾批評警察使用過分武力且無法在黑社會陰影下保護市民,香港警察因無法有效維持社會治安而無比憤懣,而內地民眾則普遍認為警方「太過軟弱」,甚至要求解放軍出手。

然而香港警察隊伍其獨特性,要從歷史成因與沿革、體制定位、社會期待、自我形象構建等多方面去理解,方能一窺當下衝突的矛盾淵源和解決可能性。(本文為越界華文問答項目邀約)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二月公布,連續多日成為媒體焦點。廣東省和港澳地區的合作分工由來已久,過往有前店後廠,泛珠三角,粵港合作,大灣區的概念有何特別?香港有何主要角色?香港政府積極配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民間,支持者的意見跟政府的不遑多讓。那麼,反對者為何反對?本答問整理相關內容。

中國商人黃向墨申請澳洲永久居留權被拒,並被拒絶入境。這新聞震動海外華人社會。黄決定在香港定居,並向媒體批評澳洲當局決定「醜陋不公」,所謂的理據完全建基於偏見和猜測。不過,澳洲政府和不少學者和媒體工作者認為黃向墨在澳洲,透過建立政治聯繫,協助推動有利中國共産黨的政策。

The news concerning Chinese tycoon Huang Xiangmo's revoked Australian citizenship has shaken the Chinese overseas and diasporic communities last week. Huang is now settled in Hong Kong and told the media that the ban from entering the country was “grotesquely unfair” and “based on unfounded speculations that are prejudiced and groundless”. However,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and many researchers feel that Huang was unfairly using political ties to pus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terests within the country.

​English Version

台灣11月24日舉行「九合一選舉」。九項選舉包括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鄉鎮市民代表、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村里長。除了選舉,選民還可就十項公投議案表態。

外界認為選舉是對民進黨政府的中期試。柯文哲能否連任,可能是台灣以外的人較為關心的議題。除此之外,選舉還有甚麼戲碼?「華文越界答問」邀請了台灣的自由工作者 Yifan Lin 撰寫她的觀察。在答問題之前,她先簡介縣市議員選舉的意義。

內地人罵大媽,香港人罵大媽。究竟誰是大媽?這個詞何時變得普及?回想過去,我們稱在公共空間表演、操練的婦女為大媽,幾年前,我們也會稱爭着買金器的婦女做大媽,對象不盡相同。「越界華文答問」早前在社交媒體徵集網民關於大媽現象的問題,再在網上搜集資料,篩選整理後,製作以下答問。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八月底訪問北京,期間宣布取消中方有份投資的東海岸鐵路及輸氣管項目。雖然馬哈蒂爾強調取消項目是避免國債加深,歸咎上任納吉布政府,但外界紛紛認為真正意思是,中國推銷一帶一路倡議觸礁,沿線國家紛紛檢視對華關係,疏遠雙方距離。究竟哪種說法正確?

2018年7月,中國再次爆發疫苗造假事件,長春長生疫苗董事長高俊芳等18人被捕,各地的問題疫苗個案再次曝光。連串事件令中國大陸公眾質疑本國產疫苗的安全性,不少家長帶小孩跑到香港或海外注射疫苗。

我們邀請到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疫苗事作的朋友紀小城為大家回答一連串的問題。

不少港人認為,台北、新北、桃園、台中等台灣城市和海外城市的有站點、有樁公共單車是較好的代步工具。究竟YouBike 模式能否值得推廣,台灣官民如何應對無樁單車?我們邀請了台灣大學無邊界大學計畫的黃書緯教授回答問題。

台灣大學遴選校長鬧風波,台灣以外的媒體雖有報導但篇幅不多,而且也多寫藍綠之爭,討論校政及遴選安排較少。此答問嘗試疏理爭議背景及要點。

澳門輕軌規劃已久,但遲遲未見通車之日,澳門市民長期不滿。2018年四月,澳門政府宣布批出輕軌系統氹仔綫的營運及維護服務合約給港鐵全資附屬公司港鐵(澳門),為期80個月,合約總金額為58.8億澳門元(約57.1億港元)。港鐵(澳門)將負責系統通車前的測試、啟用後的日常運作、列車、訊號系統及基礎設施的維修保養等工作。華文越界答問電郵訪問了長期關注澳門公共運輸的澳門媒體工作者鷺兒,解釋更多輕軌興建進度及合約安排。

大馬選舉後,正式結束國陣六十年的統治,新時代迎來新管治。網上迎來一陣的亢奮,勝利之後,大馬管治何去何從呢?當中中資會否扮演重要角色呢?大馬作為多民族國家,新政府怎樣着力修補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土著之間的關係。我們邀請移居馬國的社運人士劉嘉美為我們解答疑問。

馬來西亞大選在即。大馬在1957年獨立以來,一直由巫統領導的執政聯盟執政(過去叫「聯盟」,後來叫「國民陣線」,簡稱「國陣」)。自90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馬來西亞,時任首相馬哈蒂爾與副首相安華發生矛盾,亦發生稱為「烈火莫熄」(Reformasi)民主運動;由1999年大選始,過去多次選舉,反對黨聯盟都對執政聯盟造成巨大挑戰,國陣雖然保住了過半數國會議席,但在普選票上曾輸給反對黨聯盟民聯,因此,反對黨一直有「改朝換代」的期盼。

我們請來劉嘉美為我們解答有關馬來西亞大選的問題。劉嘉美來自香港,大學畢業後活躍於勞工團體。後來移居馬來西亞,繼續以文字關注邊緣底層。

台北市和新北市政府早前宣布,2018年4月16日起推出「公共運輸定期票」,市民只需1,280新台幣,可以在30日內無限次乘搭台北捷運。這引起香港媒體及公眾關注,指香港政府及地鐵公司沒有關顧市民沉重的交通費負擔。我們邀請了台灣的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張勝雄教授為我們解答一些有關問題。

中國與梵蒂岡一直未曾建立邦交,並常就區內教會事務意見相左。最近,傳出兩國將簽訂任命主教權等協議,梵蒂岡被指向中共「讓步」,而協議的內容與形式至今亦仍未公開。我們邀請了前天主教通訊社記者P回答是次協議的歷史脈絡。

2018年1月17日,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劉子頎與「浸大山神」社群創辦人陳樂行佔據了語文中心,抗議普通話豁免試,在流出的視頻中,學生闖入中心,與老師爭執,在質問中以粗言喝罵,引起香港媒體及公眾注意,甚至連部份大陸網民也有留意。浸大校長錢大康教授隨即譴責學生的語言暴力行為,要嚴肅追究。 至1月24日下午,校長宣佈把兩名學生暫時停學,一星期後,校長又宣佈撤銷兩人的停學令。

在各方爭議中,又再有人扯到中港之間的語言政治及文化認同問題,容易造成誤解。我們在此提供一些基本事實及分析,讓大家了解事件的性質。

去年12月19日,台灣新黨發言人王炳忠,以及四名成員侯漢廷、林明正及陳斯俊等四人,因涉嫌觸犯《國家安全法》(下簡稱《國安法》)而被台北地檢署指揮調查局搜索住家,並把四人帶回調查局。事件引起公眾關注,我們邀請台灣的著名律師呂秋遠從法理層面剖析事件。呂律師除了是執業律師外,亦是東吳大學助理教授,經常在網絡及媒體發表評論,被稱為「網紅律師」。

澳門政府推出《網絡安全法》(下簡稱《網安法》)的公眾諮詢,引起關注。諮詢內容以「配合社會發展」為由,指出《網安法》能打擊網絡犯罪。雖然諮詢內容亦提到《網安法》將保障居民的私隱權利,但由於現時諮詢並未有太多具體內容,不少人憂慮法例最終變相規管澳門居民的網絡活動。

Macau, a former Portuguese colony and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n the south coast of China, has begun public consultations on a proposed Cybersecurity Law.

English Version

早前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有關「 NOW 成人台」播放涉及暴力與強姦情節的日本成人電影(俗稱AV)投訴成立,違反《電視節目守則》,向「now寬頻電視」發出嚴重警告,即使該台屬「鎖碼台」,只向成人觀眾開放。

台灣的電視是否也有規管?我們特意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周宇修律師回應以下提問。

2017年11月底,因北京大興區火災而作出的消防整治措施,驅逐城內的「低端人口」,掀起了「北京切除」的連串人口清理行動。

我們綜合多方報導及評論,整理了以下答問。

澳門於2017年9月舉行立法會選舉,新一屆的議會預計將於十月中宣誓就職。民主派得票上升,保持四個議席,光譜亦被拉闊,而自稱中間派也首次進入議會。

我們邀請較激進的候任議員,代表學社前進的蘇嘉豪分析議會新情勢,年僅26歲的他是澳門史上最年輕的立會議員,多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

澳門被颱風天鴿吹襲,釀成嚴重死傷,不少地方停電、斷水。除了天災,還有是否人禍呢?

我們邀請論盡澳門回答有關風災的問題。她們指出天災背後,亦有預報不足、依靠內地供電、缺乏防風建設的情況,引發嚴重的災難。

13位反新界東北發展行動者及3名雨傘運動的學生領袖被法庭重新判刑,分別監禁8-13個月及6-8個月,觸發數以萬計的香港人在2017年8月20日酷熱天氣下上街抗議政治判決。有關雨傘三子的國際媒體報導相對詳細,相反台灣及澳門的朋友卻不太了解為何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會換來13個月的監禁呢?

為此,我們訪問組織抗爭的東北支援組和專注本地研究的本土研究社了解東北背後的爭議。

《亞洲周刊》早前則指出台灣學界有逃亡潮,學者紛紛在香港求職。周刊主要用金錢解釋「出走」的原因,包括︰台灣政府大幅削減福利(年金),香港的大學薪水比台灣起碼高出四倍,加上優厚研究費和房屋津貼,還有香港的大學擁有較高的排名。按台灣的傳媒報導,當地教育部統計,台灣近6年產出2萬多名博士,但助理教授職位卻只增加400多人,博士除了任職兼職導師,另一選擇只有到外地求職。

為何台灣學者出外任職呢?我們訪問於香港畢業的台灣學者林宗弘博士,他現正在台灣任職。

2017年6月以來,在中國、印度和不丹三方交匯地區,中印軍隊對峙一直在持續,彼此指責對方越過邊界,威脅國家安全,改變當地現狀。

我們綜合了多方報導及評論,整理了以下答問。

中國政府於2017年7月中向WTO通報,今年底不再接收外來垃圾。原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垃圾進口國,接收全球56%的垃圾,而去年進口達730萬噸,總值37億美元。為何中國囤積垃圾,垃圾如何影響中國的環境和社會呢?

我們邀請綠色和平解答,進口垃圾政策背後的意義。

中國資金收購歐洲球會漸成風潮,最新的一宗是中國大陸零售巨頭蘇寧收購意大利豪門國際米蘭,不只引起足球界矚目,連中央電視台也指它不合理,涉嫌洗黑錢。但是,蘇寧集團則指這有助提升中國足球水平,以及推廣集團在海外的業務。

我們請來經常報導及分析中國及歐洲足球的麥馬高來回答以下問題,麥馬高是「香港獨立媒體網」專職記者

中國大陸不斷申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世遺),月初,廈門的鼓浪嶼和青海的可可西里成為最新入選的「世遺」,令中國的世遺數目達52個,首次與意大利並列第一。不少關注團體關心「世遺」成為招徠遊客的搖錢樹,大量遊客擁有影響保育,其中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就因為過度的旅遊客被聯合國列為「處於危險的世界遺產目錄」

我們訪問的澳門文物關注人士Carol Law,了解澳門12年的「世遺」之路是否真是達至保育和發展的平衡呢?

中國大陸媒體報導「香港四名議員被取消議員資格」,指為「辱國」,針對大陸因為新聞審查及操控所造成的誤解,我們做了以下答問。

秦暉與幾位網年輕高手在爭論穆斯林、伊斯蘭教派與恐怖主義關係(見全文),爭論之一涉及柏林的紐科倫伊斯蘭教派及清真寺。

我們請來旅居歐洲媒體人羅惠珍為我們簡單回答了一道問題。

三年前進駐大馬的著名香港點心添好運,剛剛在2017年7月4日宣布結業關閉。根據《香港01》的報導,添好運創辦人麥桂培在承認結業消息時表示原因與文化差異有關:因當地大部分人都信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但很多點心都一定要用上豬肉,例如叉燒飽、燒賣等。當初估計當地約一成是華人,應該有固定客源以維持收入,惟最終仍出現客源不足的情況。

然而,這事件引起馬來西亞華人不少反應,我們請了馬來西亞朋友婉晴來回答以下問題。

A popular Hong Kong-based dim sum Restaurant, Tin Ho Wan, decided to shut down its business in Malaysia on July 4 after entering the Malaysian market three years ago. When explaining the decision to Hong Kong media outlets, the founder of the Michelin-starred restaurant, Mak Gui Pui, said the business failed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Malaysia is Muslim and don’t eat pork, while pork is the main ingredient in dim sum dishes like BBQ pork bun and shao mai (steamed pork dumpling).

English Version

近日,空中服務員(空姐)的服飾引發網上議論,早前5月,阿聯酋航空迫令台灣空中服務員改佩戴中國國旗,引發爭議後,立即撤回命令。2017年6月,國泰航空公司亦要求改變香港和台灣空中服務員的名牌,由現時只有英文,加上「中文名字」,在工會和員工反對下,國泰最後擱置有關建議

台灣的ETNEWS 新聞報導中指︰ 「不想用中文名是因為不夠高端洋氣,甚至還有點土氣,會影響結交洋人的機會。」 為了解爭議,我們訪問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主席內務副主席黎玉嬋。工會成立43年,會員超過6000人,多年爭取員工權益,為香港最大型的工會之一。

News concerning changes to the outfits worn by airline cabin crews has stirred real debate among Chinese-speaking online communities in recent times.

English Version

去年旺角騷亂被控暴動罪的18歲少女李倩怡,早前缺席聆訊,遭香港法庭發出通緝令。據報章報導,李已往台灣,向政治團體「時代力量」尋求協助,尋求政治庇護。

這次我們有幸就著台灣對待尋求政治庇護的制度及做法,得到台權會秘書長邱伊翎小姐的答覆,台權會是長期關注台灣難民及庇護制度的團體。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